男性女性其中一個最大分別,就是每個女孩子正常一生中會經歷大約400次月經,比起男性會多一種憂慮。很多女性對月經都又愛又恨,有人覺得得來不易,又有人覺得很煩厭。她們認為只要每月月經準時「報到」便覺得安心,其實月經期間出現的各種狀況,包括經量多少、經血顏色、質地、經痛程度等等,都能反映出當下的健康狀態,因此只要其中一項出現異常都是身體發出的警號,不容忽視。

月經過多 經痛

月經量的多與少

月經是指伴隨卵巢周期性排卵,卵巢分泌雌、孕激素的周期性變化所引起的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和出血。

正常和規律的月經周期為28-30天,經期約3-7天,總經量為30-50ml,以第1天經量最少,第2天最多,第3天較多,第4天逐漸減少至乾淨。

月經週期

在月經週期基本正常下,若出現經量明顯增多,總量超過 80 ml,在一定時間內能自然停止,且連續2個周期或以上,為「月經過多 / 月經過長」。相反,若經量明顯偏減少(少於 20 ml),甚至點滴即淨,或經行時間全程縮短至不足兩天且經量亦偏少,為「月經過少」。

經血量多量少

出現經血量多量少的原因

1. 生活及飲食不規律:

  • 熬夜、飲食失衡、過度減肥,會影響全身的新陳代謝及肝臟造血功能,經量因而減少。
  • 於生理期飲酒或誤食活血藥材,經量可見突然增加或經期延長。

2. 精神狀態、情緒壓力變化:

  • 處於高壓情緒下,腦下垂體會干擾卵巢分泌女性荷爾蒙,導致排卵不正常,月經血量突然變少。

3. 婦科疾病:

  • 多囊性卵巢以及子宮內膜異位瘤(又稱︰巧克力囊腫、朱古力瘤)可導致卵子無法正常生長,使經量變少。
  • 子宮瘜肉、子宮內膜過度增生等會造成經量增多,若同時伴有經痛且經血偏深紫色,可能是患有子宮肌瘤。

4. 內分泌疾病:

  • 甲狀腺功能亢進可導致月經周期紊亂、月經過少、閉經和無排卵。
  • 甲狀腺功能減退可出現月經量增多、出血時間延長,當病程久了經量會變少,甚至閉經。

中醫角度看月經量

月經量多,常因氣虛、血熱或血瘀,導致衝、任二條經脈受損,而無法統管約束身體的血液,令過多血液從子宮流出。

月經量過少的成因可分為兩方面,第一是血液不足,導致衝、任脈二脈氣血不足,無血可排出;第二是排血路徑受寒邪或瘀血阻礙,使氣血不通暢,令排出經血比往常少。

「崩漏」病案

現年29歲任職文員的黃小姐工作繁忙,在長期休息不足下看起來一臉倦容,加上緊張壓力情緒令她經常借助暴飲暴食減壓,偏喜歡重口味及生冷食物,例如火鍋、燒烤、刺身、雪糕…… 愈是情緒緊繃、煩躁,愈想用吃來抒發情緒,久而久之,導致脾胃功能出現障礙,形成肝鬱氣滯、脾虛體質。

起初黄小姐是因近半年月經量增多且經期時間超過十天,淋漓不絕而前來求診,經過詳細問診下發現原來她兩邊乳頭會不定時滲出少量血液或淡黃色液體長達兩年一直沒有理會。

中醫角度「女子乳頭屬肝,乳房屬胃」,肝經與胃經循行經過乳房,因此乳房疾病與兩者最為相關。「肝主疏泄」,意指「肝」負責疏通全身氣血、營養物質的循環以及舒暢情志;「胃主受納」,主要體現在消化吸收功能方面。情緒的起伏會影響食慾及消化吸收,經過兩個多月內服補氣健脾、養血調經的中藥及針灸治療,目前黃小姐已回復正常規律的月經周期,乳頭出血的情況亦沒有再出現。

常用調理月經的中藥

  • 虛證:補氣養血,補腎填精藥,如:黨參﹑制何首烏﹑杜仲﹑菟絲子﹑熟地等
  • 寒證:溫經通絡,暖宮調經藥,如:艾葉﹑小茴香﹑肉桂﹑吳茱萸﹑乾薑等
  • 熱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藥,如:生地﹑地骨皮﹑黃芩﹑玄參﹑牡丹皮等
  • 濕證:健脾燥濕,化痰理氣藥,如:薏苡仁﹑蒼術﹑陳皮﹑茯苓﹑半夏等
  • 瘀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等
調理月經中藥 當歸

中醫耳穴敷貼法

耳穴敷貼法是利用王不留行耳貼,刺激耳部穴位以達整體調理。 一般敷貼時間可達3-7天。穴位可選:皮質下﹑內生殖器﹑內分泌﹑腎﹑肝﹑脾。

敷貼期間患者可每天按壓耳貼3次,每次約3分鐘以增加刺激。

中醫耳穴敷貼法 調理月經

預防月經失調方法、日常保健

  • 避免熬夜﹑過度思慮或勞累,適當休養。
  • 調節緊張、壓力的情緒,保持心情愉快。
  • 適度的運動,例如散步、慢跑或瑜伽。
  • 均衡飲食,不過度節食或挑食,減少進吃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 經期間應注意保暖及衛生。
  • 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盡早治療婦科及其他內分泌疾病。

上述建議的中藥材及中醫治療手法因應患者個人體質情況有異,建議先諮詢註冊中醫師後再服用及操作為宜。

尚和堂醫療團隊

尚和堂各中醫均為香港政府註冊中醫師,畢業於香港及國內中醫藥大學,並曾於公私營中醫診所駐診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