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科技日新月異,源遠流長的有中國中醫藥;西方傳入的有西方醫藥;各種科技發展導致各種手術、物理治療變得可行;然後近年又新興各種各樣的自然療法、精神療法等等。
各種各樣的醫療資訊以不同途徑滲進我們的生活,即使不是從事醫療行業的一般人或多或少也知道一定的醫療知識,大眾對健康資訊的認知比以前普及得多。流行疾病、新興病毒、嶄新療法等各種理念對大家都不陌生,而各種藥物的抗藥性也是很多人擔心的問題之一。
甚麼是抗藥性?
很多人都認為吃藥吃太久或太多,藥物效果就會漸漸失效,要服用更大的劑量,尤其長期病患者服食藥物產生抗性最後藥石無靈的說法一直都流傳着。
其實一普人所認識的抗藥性,可以分為病原性和非病原性類別。
病原性類別的抗藥性,如流行性感冒,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例子。醫生經常叮囑我們即使感冒好了,抗生素須要全部服用,這是因為如果不進行完整的抗生素療程,細菌或病毒並未完全消滅的情況下,存活的病原體得到休息的機會,容易產生突變,導致抗生素對該病原體失去作用。
而另一種和病原體無關的耐藥性也十分常見,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的藥服經常出現調整或加量的情況,就是由耐藥性引起。由於這類疾病是自身機理出現異常,服用對抗病癥的藥物只有壓制作用。長期服用一種藥物,身體會產生習慣性而使藥物效力下降,必須加大劑量或更換藥物種類。
中藥會使人產生抗藥性嗎?
鑒於中草藥本身的研究非常困難,對於有沒有耐藥性一說到目前仍然沒有很明確的說法,但一般來說,中醫藥至少不會出現「不完成療程則產生抗藥性」的說法。這和中醫藥的治療特性有很大關係。
從傳統中醫藥角度來說,中醫治療疾病講求的是五行相克和人體與環境的協調等因素,和西藥的各項針對有着明確不同的特性。舉個例子來說,中醫以寒涼之物治療火熱疾病 (如溫熱病),效果確切是不容置疑的。這就像以水滅火的道理一樣,火永遠也不可能產生耐受性。
在現今追求數字和證據的年代,說水能滅火來治病當然不能說服所有人。自從科技進步,中醫藥進入西方視線範圍中,很多人也對中醫藥開展了「現代科學」式的研究。可是最令科學家「頭痛」的是,中草藥並不像化學製劑一般,由各種純度高的化合物配劑而成。中草藥種類繁多,光是清熱藥就有一大堆。菊花、金銀花、薄荷、石膏等多不勝數。治療熱性疾病,可以用上薄荷,亦可用菊花,材料完全不同卻能達致相似效果,這是完全違反科學理念的。
不但不同成份可達到相似的治療作用,中醫在治病方面和西醫另一項最大分別在於處方的組成。西醫治病,每種藥物都有明確效果用,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功能;而中醫總是一次性處方十來種藥物,藥物之間還講求配搭和煎煮方法,這對現代科學的研究是極具挑戰性的。不但各種中藥的成份難以測量,各成份一起煎煮以後,在人的消化系統中經歷如何的變化,其可能性之多,要明確理解當中的化學作用難度非常高。所以,中醫藥治病並非單靠一種成份,而是混合用藥,一張處方中的成份可能有數十種致數百種;以淺白通俗的語言來表達,病原體根本不知道敵人是哪個,所以難以產生抗性。而且中醫處方經常隨病人身體狀況的不同和病情進展而有所改變,也許與西醫的「複合用藥」的治療方法以降低耐藥性是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者,中醫藥不但能對抗各項顯性病癥,還講求人體機能的調整和平衡。現代研究顯示,人體能在不同藥物刺激下,對抗一些如愛滋病和腫瘤等「棘手」的目標,這種人體自發的對抗機制是沒有抗性和耐受性的說法,所以亦是中醫和西醫都在追求的最終目標。
總括來說,西藥雖然有耐受性,抗藥性,但一直不停的變化和進步。中醫作為傳統醫學,雖然有些理論仍然無法理解,但沿用千年的經驗得知,中草藥是確切有效的;我們不能因為無法理解量子力學,而忽視量子力學的各種事實理據。作為病人,要做的就是聽從醫生指示,不要諱疾忌醫;作為醫者,需要吸納各種知識,才能為病人謀最大福利。
尚和堂各中醫均為香港政府註冊中醫師,畢業於香港及國內中醫藥大學,並曾於公私營中醫診所駐診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