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濕病是香港常見的都市病,特別在天氣潮濕或轉季時,不少人會感到關節疼痛、膝頭哥痛、酸軟、重著、麻木等不適,俗稱「風濕」。以下簡單分享中醫對風濕病的認識、成因、治療及日常保健建議,幫助大家更好應對這個都市困擾。

風濕病是什麼?
中醫將風濕病歸納為「痹證」範疇。根據《黃帝內經》:「不通則痛,通則不痛。」意思是當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受阻,就會出現疼痛。而風濕病多因肝腎虧虛,外感風、寒、濕、熱等邪氣,導致氣血運行受阻,經絡不通,產生關節痛、麻木、重墜等症狀。
風濕病的成因?為何轉季易發作?
香港氣候濕潤,氣溫和濕度變化大,特別是轉季或下雨天,風、寒、濕、熱邪容易入侵人體。長期勞動、年老體弱、氣血虛弱的人更容易中招。
常見成因包括:
- 外邪侵襲:風寒濕邪入侵,阻滯經絡。
- 體質因素:肝腎不足、氣血虛弱,正氣不固,易受邪氣侵犯。
- 生活習慣:長期處於潮濕、寒冷環境,或過度勞累。
- 飲食失調:偏食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
- 外傷跌仆:損傷經絡,邪氣乘虛而入。
風濕病的症狀
風濕病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酸軟、麻木、重墜感,嚴重時可見紅腫熱痛及屈伸困難。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全身倦怠、發燒、體重下降等全身症狀。
不同邪氣入侵有不同症狀表現:
- 風邪(行痺):疼痛遊走不定
- 寒邪(痛痺):痛處固定,遇冷加劇
- 濕邪(著痺):關節困重酸痛腫脹,遇濕天加重
- 熱邪(熱痺):關節紅腫熱痛,皮膚焮紅
風濕病中醫治療
中醫治療上,根據患者不同體質及證型,選用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化痰、行瘀、通絡活血止痛為主的中藥及理療方案。常用中藥有羌活、獨活、秦艽、丹皮、丹參、川芎、莪术、雞血藤、薏仁、土茯苓及某止蟲類藥等等。而針灸、艾灸和熱敷亦是治療重點,能促進氣血循環,改善關節腫痛及功能障礙。
針灸、艾灸及熱敷
- 針灸透過針刺特定穴位,疏通經絡、祛風除濕、活血止痛,並有助預防關節變形,適合各證型的患者。
- 艾灸則以艾條或艾炷於特定穴位進行溫熱刺激,補益氣血、溫經通絡,特別適合寒濕型患者。
- 熱敷(如艾草、生薑、紅花等)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適合關節僵硬、寒涼感明顯的患者。
中醫痹症與西醫關節疾病的鑒別
痹症在中醫屬於關節疼痛的總稱,與西醫的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增生性關節炎及痛風等疾病有相似之處,臨床上需要互相作出鑒別,以免誤治。
- 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急,主要影響大關節,嚴重時可影響心臟。
- 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慢發作,先影響手指等小關節,容易對稱出現,嚴重會令關節變形。
- 增生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多見於中老年人,常見膝蓋、脊椎痛,屬於關節退化,活動時特別痛。
- 痛風:多發於中年男士,突然間腳趾或腳踝紅腫劇痛,常因飲食高嘌呤或代謝問題引起。
飲食與日常調理
中醫強調飲食調養,建議多吃新鮮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煎炸、生冷及過度油膩食物。可考慮桑寄生蛋茶、補腎壯腰湯、防風苡仁粥等食療,補肝腎、祛風濕、強筋骨。平時要注意保暖,避免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適量運動如太極、八段錦有助保持經絡暢通。
尚和堂中醫溫馨提示
風濕病屬於中醫「痹證」,治療以祛風除濕、通絡止痛、調理體質為主。內服中藥、針灸、艾灸及熱敷能多方面改善症狀,治療疾病,提升生活質素。日常應注意飲食、保暖及適量運動,達致標本兼治。如果關節痛持續、腫脹或活動困難,建議盡早求醫,並建議由專業中醫師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選擇合適療法,對症處理。
尚和堂各中醫均為香港政府註冊中醫師,畢業於香港及國內中醫藥大學,並曾於公私營中醫診所駐診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